士兵藉由人脑与机器对接、获得「超人」的作战能力,这一场景正在从科幻构想成为技术现实。出於对「人机介面」技术影响国家安全的考量,美国政府可能考虑限制这类技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竞争对手国家的出口。
商务部:必须限制对人机介面技术的滥用
美国商务部继续强化对中国技术产业制裁,继去年升级出口禁令,限制中国获取人工智慧和超级运算等技术门类所需晶片技术後,正在考虑在人机介面(BCI)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本星期举行两天会议,与脑科学行业和学者专家讨论新兴的人机介面技术,为可能制定的出口管制措施徵询专业意见。
美国商务部负责出口管理的副助理部长马修·波尔曼(Matthew Borman)2月17日在会议上说:「我们必须能够准确地限制那些可能对其进行滥用的国家和地方获取它们(此类技术),但这样做的方式不能削弱我们自己的创新、研究和技术领导力。」
2018年签署成为法律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要求美国政府列入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和基础技术」,并责成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受关注国家制定有关这些技术的出口管制规定。
人机介面技术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军民两用」特性,与生物技术、人工智慧、先进材料等技术类别一同被列在这份敏感技术名单之上。
人机介面滥用为何令人不寒而栗
人机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解码大脑讯号,将讯号传输到外部设备,执行各种操作,旨在将外部设备与人类或动物大脑创建可直接连接的通路。
目前,人机介面的应用主要实现在医学用途,例如为遭受严重创伤或患有先天残障的患者制造可以凭「意念」控制的轮椅和假肢,让同时患有语言和肢体障碍的患者藉由人机介面,将其所思所想呈现在电脑萤幕,实现与外界交流。
但美国政府和业界人士担心,在医学和商用领域之外,人机介面可能被运用到军事领域,因此有必要对敏感国家获取此类技术施加限制。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技术政策专家玛格丽特‧科萨尔(Margaret Kosal)说,人脑对机器人进行直接控制的技术,极有可能被用在未来战场上,而中国的战争伦理与西方定义不同,这可能造成在人机介面的军事应用上的中西方不对称。
科萨尔对美国之音说:「(人机介面技术)进行调整後,你可以让操作者、让一名士兵……直接以更高的精度移动机器人。」
她说,人机介面的另一种潜在的应用,是让士兵身着功能强大的「外骨骼」。科萨尔说:「这让士兵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而能够更长时间地移动,减少对自己身体的需求。」
「有一个很大的担忧是,某些国家──可能是中国……也可能是另一个国家,在强迫士兵做某些事情方面可能不会有那些美国会有的顾虑。」科萨尔说:「因此,人们担心的是,这些能力是否会被强加给士兵,或者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这可能会造成这些不同能力之间的不对称。」
机器反向影响思维,AI或成政治洗脑工具
而中国将人机介面与人工智慧无差别融合的战略,也引发众多伦理和道德担忧。专家担忧,人机介面的潜在作用不仅在於用人脑控制机器,未来也可以让外部机器控制人类的情绪和认知,这样的双向能力将「重新定义」人类。
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首席分析员威廉·汉纳斯(William C. Hannas)对美国之音说,人机介面技术可以调节人类的情绪,这一技术领域被称做「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中国在这方面「非常活跃」,已经出现了「数百篇关於这一主题的中国学术论文」。
汉纳斯说:「尽管人机介面在恢复数百万人的认知平衡,也就是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明显的危险在於其出於政治和『社会』目的驱动人类情绪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在神经元水平上也存在所谓『思想控制』的潜在能力。」
美国商务部副助理部长波尔曼提到了对中国滥用人工智慧的担忧。他说:「人工智慧有大量合法的民用商业用途。它在各种国家安全应用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无论是武器建造、战场情报,还是在人权方面,例如用於辨识异议人士、少数民族群体等──不幸的是,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
▲ 中国海康威视开发的人脸辨识技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上展示。(Source:达志影像)
中国是否可能直线超车?
中国人机介面研发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系统级产品及核心器件方面。但美国专家指出,由於中国在科技伦理和道德要求方面限制较低,中国很可能在人机介面的应用方面领先各国一步,获取先发优势。
中国政府已经将脑机协同技术领域纳入国家人工智慧研发布局。兰德公司2月25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说,中国2021年启动的「脑计画」研发规模仅次於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2013年开始的「大脑项目」。
中国学者统计,中国脑计画拨款经费预算近32亿人民币,整体规模预计可达到百亿甚至千亿元。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陶虎2021年在中国国营媒体《光明日报》撰文说,人机介面是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最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直线超车」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大代表、国脉科技高管陈国鹰2022年更进一步表示,中国应该将人体与网际网路相连接的网路技术「身联网」发展提升到国家科技战略层面。
「如果美国想继续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出口管制政策将变得至关重要」,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科萨尔说:「因为我们是领导者,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正在推进的研究受到保护。」
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美国政府对人机介面技术进行出口管制的挑战在於,在截断竞争对手国家获取军民两用技术的同时,避免影响美国科研人员同外国的研究交流和冲击本国科技公司的商业利益。
彭博社报导说,一些从事人体植入技术的公司表示,相关科技仍处於研发和审批的初始阶段,军事应用遥遥无期。此外,许多公司依赖全球供应链和外国投资,许多研究人员也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本文由 美国之音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