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AI TAIWAN 未来商务展在今(16 日)举办「AI 产业趋势论坛」。其中,邀请比翼生医创投合夥人陈彦谕、医疗新创 PranaQ 创办人陈政尧、医守科技创办人龙安靖进行对谈,共同探讨向来保守的医疗产业如何进军海外市场,以及如何与 AI 技术擦出火花。
台湾医疗新创出海,面临 4 层关卡
「大家都知道台湾的市场比较小,所以对外销产量很重要。」陈彦谕首先说道,话虽如此,他同意新创出海这件事充满挑战,「就以美国市场为例,我们辅导过 100 多个团队,只有 10% 可以成功在那边落地。」
对此,陈彦谕归纳出海过程的 4 关卡,提供台湾新创团队参考:
关卡一:任何的医疗产品与技术,除了需要思考在海外有没有市场需求,也需要先通过临床试验。
关卡二:「医疗产业」在各国都有监督机关及其法规,例如台湾 TFDA、美国 FDA、日本 JFDA,通过法规时必然会耗费许多精力。
关卡三:团队接着需要思考「到底谁付钱给你」,也就是谁会买单。可能是医院、保险公司、药厂,或者医师、病患本人。
关卡四:医疗产业对於新产品、新技术的态度保守,医师通常会优先使用有专业认可的服务,「毕竟这攸关人命」。因此,医疗新创可以积极尝试将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或专科医学会,有助於产品推广。
龙安靖则分享,团队当初选择北美市场,主要是看准市场需求足够庞大,「美国的医疗产业占所有 GDP 的 17.7%,其中 30%~50% 花费在医疗行政成本上,过於浪费了。那我们(医守科技)希望透过运用 AI,协助他们把边际成本降到最低。」比如透过机率模型与增强学习双重人工智慧引擎,打造用药安全演算法,在侦测到药品可能开错时,即时发出系统警告提醒医生。
彻底发挥 AI 潜力,但不要忽视医护人员的真正需求
「台湾的医疗新创还是很有优势。」陈彦谕指出 3 点原因:第一,我们的健保资料库数据(data)完整,而全球最大医疗市场——美国的医疗院所愿意为此付费;第二,台湾善於结合医疗与 ICT(资通讯)产业,因此在追求技术方面不落人後;三是市场策略正确,即台湾医疗新创懂得先与海外大药厂建立连结,再将产品或服务带到当地的医院、诊所。
「因应 AI 风潮,客户的付费与测试意愿都变高了,现在其实是蛮好的时机点(投入智慧医疗领域)。」龙安靖回应。
不过,陈政尧则提醒,针对医疗产业提出最新的 AI 解决方案时,应设身处地、思考医护人员实际操作可能面临的困难,「我们的目标是让工作更有效率,并在创新与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真正帮助到医护人员。」
(本文转载自《数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