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湾发生了数起重大刑案,其中台中一宗桶屍凶杀案,案情死因疑点重重,嫌犯涉案程度不明,必须经过复杂的案件审理过程,检示多方证据和供词,才能得出事件真相。而在另一起杀人弃屍公墓案中,更高达16人涉案,场面更显混乱,在法庭上必须经过非常复杂调查程序,以确定每位涉案人员的责任和罪行程度。
不管是哪一起重罪案件,从今年起都将由职业法官和非专业的国民法官混合组成的审判小组,来进行案件审理、讯问、定罪和量刑。
但是司法案件审判非常复杂,如何弥补专业法官和非专业法官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面对新型态的审理模式时、时间更有限、更需要提高效率时,就需要科技辅助,才能让法庭审理,更快、更流畅。
民刑事法庭年审理案件量340万件
国民法官制度的设立,目的是希望藉由民众与法官共同审判的过程,增进其对於司法的了解与信赖,同时提升司法透明度。
国民法官每年审理件数虽然不过几百件,但这个运用科技加速审理的尝试,是司法院变革发展智慧法庭的第一步,未来可以影响到更多审理场景,国民法官法庭可说是法院创新的科技试验场。
不只国民法官法庭,一般法庭也很需要借助科技来提高案件审理效率,尤其,现今司法案件量节节升高,全台地方法院仅约1,400位的民刑事法官,每年需要处理高达340万件案件量,光是一名刑事法官每月办结的案件数就有多达53件,每件得花100天才审完。而民事法官处理的案件数更多,每月高达68件,这使得法官的工作负荷倍增。这是司法院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司法院从国民法官法庭开始尝试推动智慧法庭,真正目的是,要将这套作法推广至一般法庭,全面提高法庭审理效率,进而减轻基层法官的工作负担。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所有对话必须被完整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将成为法官审判的依据,但过去这些记录都是以人工听打的方式进行,反而变成了法院的负担而拖慢了审理进度。因此,司法院正尝试用AI来解决此问题。
台北地院国民法官法庭就是司法院结合AI实现智慧法庭的其中一个实例。
国民法官法庭是法院未来创新的科技试验场
走进台北地院的国民法官法庭,从外观就十分吸睛,明亮且宽敞的庭审空间,可以容纳3名职业法官与6名国民法官一起共同审判,而且比起现有科技法庭,这间法庭科技设备更多了不少。除了每个人的桌上都配备了电脑和麦克风外,检辩席背後的墙面还设置了两面一百寸超大型萤幕墙,取代过去科技法庭的投影布幕,用於公开证据提示。此外,法台上方还架设了三支摄影机,可用来记录所有法庭活动的影像画面。
更大特色是,所有开庭过程的对话记录都透过AI来处理,每当有人发言时,才刚讲完的内容就会同步出现在现场所有人眼前的萤幕画面中,不管发言者语速再快,都能几乎一字不漏做到逐字记录,来全程记下所有人的发言过程。同时这些逐字稿内容会直接写入到笔录系统中,书记官当庭进行编修,制作成电子笔录。由於不需要人工打字,所以法庭上几乎没有键盘敲打声的干扰。
全台28间语音辨识法庭
采用这种语音辨识的对话记录方式,不仅彻底改变了以往法庭开庭的风貌,同时也能解决书记官因打字速度无法跟上发言者语速的问题,使得所有对话过程都能得到完整记录,不再只能记下重点摘要,确保笔录记录完整性。
像台北地院这样的语音辨识法庭,全台有28间。
这种新型态的国民法官法庭开庭审理方式,更展现出与传统科技法庭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
除了在国民法官法庭导入语音辨识技术之外,司法院早在几年前就计画将其引进到一般法庭中,後来这项技术更在2018年司法院公布的未来5年数位政策发展策略中被提出,成为用来建构智慧法庭的关键技术之一。
然而,要改变法官习惯并不容易,加上这对於司法院本身也是个首度尝试,需要时间摸索整套流程和做法,因此,他们决定从国民法官法庭开始推动这项计画,作为示范场域。一旦这套技术、流程发展成熟并取得成效,其他法庭的法官也就更容易被说服跟进采用。
司法院这套语音辨识服务,在经过全国各地院国民法官模拟法庭的试用,以及辨识引擎的不断优化,今年1月随着国民法官上路而正式推出上线。
尽管许多案件仍在协商或准备程序阶段,尚未进入正式的审判,但经过各地法院的试用後,「已经有一些法官反应表示迫不及待想要在一般法庭中使用这项技术。」司法院资讯处处长赖武志这样表示。而他正是负责建置司法院语音辨识引擎的幕後关键推手。
为了改善过去人工电子卷证书签制作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司法院打造一套电子卷证智慧化分析系统,以AI取代人工电子卷证书签的制作,相关人员现在只需透过一套系统,就可以自动产生书签画面。若遇到电子卷证档案中需要遮隐的区域时,如身分证字号、出生年月日等各项个人资料等,现在也能用这套系统来完成,不用人工遮隐。图片来源/司法院
导入语音辨识是法院朝向智慧法庭发展第一步
赖武志指出,国民法官法庭的出现,为司法院的AI技术,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的空间,特别是针对语音辨识的发展。
为何国民法官法庭记录非用语音辨识不可?原因在於在国民法官制度下,使得法庭的笔录重要性更加凸显。
赖武志解释,国民法官新制带来重要的审理流程变革,包括起诉状一本主义和集中审理。在这样的流程下,职业法官或国民法官在审理前不会看到与案件相关的证据,而且从开庭到评议完成审判的时间非常紧凑,因此即时生成的开庭笔录成为评议的重要参考资料。「但要当庭完成笔录,又不影响开庭流畅性,单靠传统人工打字记录很难,必须要透过语音辨识才有办法。」
他举例,过去如果采用委外转译,通常要经过几天才能拿到笔录,间隔时间越短,费用越高,以某家法院模拟法庭为例,委外转译最快在当天晚上11点取得笔录,要支付上万元的费用,「现在采用语音辨识制作笔录并印出纸本,当天开庭完,晚上7点前就能拿到逐字稿的笔录,这是实际的模拟结果。」他说。
在技术层面上,为了提升语音辨识准确性,司法院投入大量资源,利用超过1千万笔历史裁判书和约180万笔开庭笔录作为AI训练资料,来优化语意模型和声学模型,因而让它的模型在辨识法律专用词汇方面表现更出色,平均辨识正确率高达92%。
这项语辨服务不仅适用於国民法官法庭,司法院未来也将扩展至一般刑事案件的开庭,并计画3年内完成150间一般法庭的语辨系统建置,以便让法庭审理进行更流畅、更快速。而且除了能辨别国语之外,预计今年将支援台语辨识。
在一般刑庭还不支援语音辨识之前,赖武志表示,一般案件法官这段期间也能将国民法官法庭纳入开庭场地的选项之中,若遇到系统使用上的问题,藉由更多法官的参与,可以获得更多回馈,进而加以修正。此外也可让书记官更加熟练这套系统的操作。
法庭更多语音声控应用即将推出
除了用在开庭笔录制作上之外, 司法院接下来还要以这套语音辨识技术为基础来发展更多延伸应用,用来改善和优化法庭审判作业及流程,其中一项新应用预计在6月推出。该应用将使审判长能够在法庭中透过语音查询相关证据,以提升审判效率。
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证据提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法官审理案件时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传统的做法是由审判长告知需提示的电子卷证页码或报告,再由法助或通译操作电脑翻到相应的页数,最後以投影方式提示证据。然而,当提示证据数量众多时,这样的方式可能需要花费许多等待时间。
但未来透过语音控制,即使只有审判长一人也能独自完成,就算事前没有看过卷证、不清楚内容排列顺序,也能很快找出需要提示证据,例如说「请提示侦卷」,就能开启相关对应的侦查卷证,或以语音搜寻特定页数或名称,还能语音控制放大局部画面来查看细节,供庭上所有人检视。
相较於传统的人工提示流程,新的语音查询提示流程不需要使用滑鼠操作,因此可以更快查询各项资料,并快速完成提示证据的工作,有效提高开庭效率。经过司法院内部实测,目前语音查询指令的辨识正确率已达80%以上。
除了应用於证据提示,司法院还有为司法院语音辨识模型推出轻量版本,可以直接安装在法官个人电脑中使用,让他们可以用语音输入方式撰写判决书,同时可以维持在9成以上的辨识率,甚至不需要连网就能用。未来,法官甚至能直接语音搜寻法律资料库中所有的判决。
这些功能的开发,有助於减轻法官的工作负担,提高司法效率。
用AI取代人工卷证书签制作与遮隐
不只有在开庭及审判流程中结合AI应用,司法院也在一般业务中运用AI来优化作业流程。例如,过去法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制作电子卷证的书签,才能拿到法庭上使用,司法院於是开发一套电子卷证智慧化分析系统,以AI取代人工电子卷证书签的制作,现在只需透过这套系统,就可以自动产生书签。
该系统以AI模型,透过文字语意分析以及画面影像辨识等功能,能自动识别案件电子卷证内容,以此产生各项卷证文件所对应的档案书签,能省下不少时间和人力成本。不仅如此,若遇到电子卷证档案中需要遮隐的区域时,如身分证字号、出生年月日等个资或涉及企业营业秘密资讯等,也能用这套系统来处理,不需要靠人工遮隐。
甚至近期生成式AI技术风潮盛行,司法院也自行开发了一套专属的AI自动生成裁判书工具,预计在年底前推出。
比较法官过去使用的裁判书空白例稿,司法院展示用生成式AI生成裁判书的草稿,可提供包含更多细节内容,包括起诉书的犯罪事实、判决理由等,因此更能节省其制作裁判书所需的时间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初期将可支援酒驾、帮助诈欺、毒品案件三种犯罪类型。
司法院更把AI技术运用到原本法官专用的量刑资讯系统,打造出新一代的AI辅助量刑资讯系统,使用AI自动标驻裁判书,让整个裁判资料取得更快速,能很快拿来分析运用。目前完成14万篇裁判书的标注工作。
不光只有一般法官能用,未来国民法官和职业法官在进行量刑评估时,如果遇到如酒驾致死案,需要了解过去相似案件的判决情况时,就能使用这套系统快速查询来取得包含判决案件数量、平均刑期和量刑区间等资讯,来了解过去相关量刑趋势,还能依据不同刑期长短,观察这些案件判决量刑的分布情况,如此一来,当在进行量刑评估时,就比较能够做出更公正、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量刑评议。
国民法官制度的推行,不仅代表司法改革的重要一步,更将加速了司法院转型,朝向这种新型态的法庭来发展,从科技法庭进一步迈向智慧法庭。
【关键推手:司法院资讯处处长赖武志】
司法院第二次IT大变革
摄影/洪政伟
国民法官新制的设立,不仅代表司法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为了配合这种新型态的法庭审理方式,也促使司法院加速转型,开始结合AI技术做应用,甚至不只国民法官法庭,未来更要让一般法庭审理,都能更快速、更流畅。
从司法院科技转型来看,过去10年迎来两次重要科技革新,2013年左右在数位化浪潮下,掀起第一波变革,从卷证电子化到建置科技法庭,带动司法审判e化一大进步。而从科技法庭进一步发展智慧法庭,是司法院科技转型下一阶段发展,不同第一次变革,更追求智慧化、自动化技术,来满足未来法院与更多元的国民法官法庭审判需求,这是司法院迎来第二次科技变革。
但真正说到司法院数位化改革,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从书记官手写笔录e化做起,可以说是司法院第一次数位化的例子。到了2013年时, 司法院更以卷证电子化为基础,开始推动一系列变革,包括科技法庭、电子诉讼、院检电子证卷交换、量刑查询等服务,要让司法服务更便民,也更贴近法院各职务的需求。
例如,这段期间,司法院开始建置科技法庭,同时将纸本卷证扫描成电子档储存,这样的改变,不只让法官在科技法庭开庭时能够将这些电子证据投影在大萤幕上,来完成证据提示,也使得审理更加公开透明,同时提升审理的效率。
迈向智慧法庭的关键一步
从科技法庭,到现在法院引进AI技术要进一步发展智慧法庭的过程中,中间曾发生过一段插曲。司法院资讯处处长赖武志表示,2020年疫情爆发,迫使所有法院采取远距视讯方式开庭,让所有法庭都采这种审理方式,因而大幅改变了法庭的风貌。
这段期间,线上起诉使用情况也有逐步成长, 到2022年,司法院更将行政诉讼线上起诉扩大到至所有案件,後来智财案件也可线上递状、收状。甚至疫情期间,还完了数十间法院电子集中报到系统的建置。
在国民法官法庭设立以後,他指出,新制采用集中审理,不像过去一般案件经常要等待书记官打字,毕竟打字很难追上人讲话的速度,或者是通过委外转译,「现在已经不太可能让国民法官在法庭中等待书记官打字,或是经由委外转译间隔几天才拿到笔录,而影响审理的进度。」他说。所以就有了语音辨识这个AI应用施展的空间。
他提到说,采用语音辨识技术最大好处,在於让整个开庭过程更顺畅,不必等待书记官打字,同时减轻书记官的负担,且合议庭即时就能拿到笔录,可作为评议的参考依据。甚至因为产生的是逐字稿,也可减少被告或当事人对於笔录内容争执,也让整个开庭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由於改用语音辨识来记录所有发言内容,书记官的工作方式也必须调整。例如,书记官现在需要专注於找到逐字稿的错误或者检查辨识出来的字是否正确。未来打字训练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再以听打计算正确率,而是提供一段文字内容,让书记官来纠错。
除了对内提供法庭审理相关AI应用服务,司法院对外服务也有结合AI应用例子。像是在司法院官网推出Chatbot客服,让民众可以透过提问方式查询开庭讯息、开庭时间和现在案件审理进度。
司法院今年下半更有不少AI应用将陆续推出,例如国民法官法庭语音查询卷证提示、法官判决书自动生成等。当越来越多AI应用加入,也将让法院越来越智慧化。
相关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