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全联福利中心行销部协理刘鸿徵说,电商强项是能轻易蒐集各式顾客数据,并即时转化为个人化购物体验。他认为,虽然以实体店面为主的全联不易复制这种模式,仍必须效仿。「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用电商的模式,来经营全联这个实体品牌。」刘鸿徵如此形容全联数位行销的长期愿景,「这个战略的关键,就是数据驱动行销。」
从外而内打造数据驱动行销基础,第三方和第一方资料并用
2019年是全联展开数位转型的关键年,大力推动许多数位创新作法,不只是第一家推出行动支付App的超市,用线上App来强化实体门市的顾客经营。另一方面,也开始透过广告代理商蒐集网路使用者浏览行为及喜好,汇入DMP分析,以决定广告投放对象。2020年起,全联自己打造了会员数据中台,汇整POS、App等不同通路的资料,成为他们管理第一方顾客数据的第一步。
有了DMP和数据中台,全联便能兼用第三方外部数据和第一方会员数据。对外投放广告时,他们会从中台捞出去识别化的数据给广告代理商。比对现有会员消费资料和网路使用者行为资料後,便能更有效辨认出广告受众。对自家会员行销时,也能用大量DMP资料来丰富会员中台资料,从外部使用者的喜好模式,来推测会员潜在喜好。
初期未设计有效蒐集机制,数据流断点是重要课题
全联早在2009年建立会员机制,距离管理会员数据、用以驱动行销,中间隔了超过10年。
刘鸿徵说,其实全联很早就想要利用自家会员数据,来做更个人化的会员经营。问题在於,早起发展会员机制时,他们并未考量到数据蒐集。因此从2009年开始经营实体卡片会员,一路到2019年,全联会员机制,都只是一张优惠凭证卡。这段期间,全联考虑过从线上通路开始蒐集数据,不过,刘鸿徵坦言,当时全联线上通路只有一个人流量极小的企业官方网站,无法取得有意义的数据量体或种类。「所谓会员经营,也只是寄送DM而已。」刘鸿徵苦笑道:「要与会员有更细致的沟通,必须有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就是2019年5月问世的支付工具PX Pay App。不同於企业官网,PX Pay作为会员卡和支付工具,使用情境与实体消费绑定,因此为全联带来稳定线上通路流量。至此,他们才有管道将千万会员的线下人流转换为线上人流,来累积顾客数据。
推出支付App是全联管理顾客数据的分水岭,开始将线下人流转换为线上数据流。不过,推行支付App的同时,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是难以将App数据与其他数据串联。
为了冲刺PX Pay用户数,全联刻意设定低注册门槛,不须跟实体会员卡连结,只要下载App,提供基本资料,就能成为会员。这个策略让PX Pay会员数高速成长,却也使这些会员数据沦为孤岛,难以与先前会员数据对应。不只如此,这个做法也跳过了一个常见环节,为未来扩大进行精准行销时,设置了一道组碍。
现在许多品牌会员机制,注册时会要求大家透过Line来进入自家App。刘鸿徵表示,「PX Pay会员身分没有预设绑定Line身分,这成为我们现今数据驱动行销的一大挑战。」虽然他们後续尝试各种方法,要吸引既有会员於Line官方帐号聊天室中绑定身分,不过只有一部分会员配合。刘鸿徵直言,热门通讯软体触及率一定大於自家支付App。全联虽然手握大量会员,却难以在Line这个强力通路对他们行销,并蒐集互动数据,至今依然是全联必须解决的课题。
虽然初期数据蒐集机制不甚完善,起步也不算早,不过全联总算是踏出了会员数据管理的第一步。2020年打造数据中台时,全联整合了线下店面的POS、线上支付的App,以及後来加入的小时达外送服务等通路数据,再尝试辨认出这些通路中,是否有重复会员。整理完这些数据後,全联便开始筹备个人化行销机制。
分析会员消费客单价及需求结构,对主力客群和游离客群分别制定行销方针
2021年起,全联开始导入自动化行销科技,意图将数据中台的数据用於广告投放及App、Line等推播行销。刘鸿徵说明,导入期间,全联必须和自动化行销厂商讨论所需数据、定义数据规格,再确定从哪些数据库汇入到新系统中。前後花了约莫1年时间,2022年,他们正式开始自动化行销。
全联自动化行销策略,主要根据客单价和需求结构,针对游离客群和主力客群,分别制定行销方针。
根据消费金额,全联把会员分为7个层级。第1、2层是人数最少的客群,订货量较大,全联定义为「小B」,也就是从全联进货的小型商家。第3至第5层则是主力顾客,消费意愿最高,人数量次之,对行销活动接受度最高。第6、第7层则是消费金额不明或相对低的顾客,全联定义为Line会员及潜在流失客,人数最多。
「或许有点违反直觉,但我们行销重点族群是第6跟第7层的游离客。」刘鸿徵说,之所以愿意投资最多行销资源在这些低消费意愿族群,背後有2个原因。其一,这两层人数规模最大,只要稍微提高客单价,对全联便能带来很可观的营收。其二,全联认为,统一集团买下家乐福後,统一和全联两家零售巨头的业务重叠范围更高,巩固游离客,是未来竞争关键。因此,他们从提升消费金额的角度下手,投入大量行销资源,对这些顾客投放分众行销讯息及优惠。
对主力顾客,全联则是从商品需求结构的角度切入行销,而非从消费金额。全联依照购买品项,再细分主力顾客为4种类别,其中一个类别尤其重要,全联内部通称「全联妈妈」。
「全联妈妈生活大小事都在全联解决,是我们最想要的客人类别。」刘鸿徵说,全联妈妈消费纪录横跨最多商品类别,全联行销目标是,将其他分类的主力顾客都转化为全联妈妈。因此,他们一面尝试吸引顾客购买更多类别的商品,另一方面研究全联还能提供哪些新商品类别,来符合这些顾客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全联分析顾客消费数据的洞察结果,使他们能分辨出这些顾客族群,再制定相对应方针。目前,全联数据蒐集及行销阶段已经能自动化,不过数据分析阶段,还是得由专业数据分析师操刀。全联行销部会员行销课副课长王森丰坦言,数据分析固然重要,但凡事都得经过分析师,意味着行销部门无法快速对数据趋势反应,推出行销活动或讯息。因此,下一步,全联要强化自己的顾客数据管理科技,让数据分析也能自动化执行。
全联的支付工具App是他们蒐集数据的关键接触点,也是呈现个人化行销内容的平台。目前,主要是以推播讯息通知为主要行销方法,未来App上的推荐商品页面和弹出式广告等版位,更会根据会员数据分析结果,来呈现出专属於个人的商品或讯息。
导入顾客数据管理平台,赋予行销人员快速对数据反应的能力
奠定数据驱动行销的IT基础,并实行自动化行销一段时间後。2023年,全联开始筹备导入顾客数据管理平台(CDP),作为行销人员分析顾客数据的介面。
王森丰表示,导入CDP是为了加速数据蒐集到自动化行销的流程。行销人员利用CDP的No Code数据分析模组,能自行尝试从数据中找出行销机会,完成简单的数据驱动行销情境分析。这样一来,专业数据分析师也能更专心於更深入的数据研究。不仅如此,CDP未来会与既有自动化行销系统串接,行销人员分析完数据後,还能一站式完成後续行销工作。
王森丰说,全联建置数据中台和DMP时期便完成数据整合,加上自动化行销系统与CDP是同一家厂商,因此他们从开始筹备导入CDP至今,未曾遭遇太大阻碍。主要耗时之处在於串接系统时,双方IT部门必须协调排程。
虽然全联营收主力是线下门市,不过他们也有意积极经营电商通路。未来,他们要在自家通路进行个人化商品推荐,甚至考虑利用会员数据来提供精准广告投放服务。
持续完善全通路行销体系,未来考虑发展零售媒体广告业务
论及未来行销策略,刘鸿徵表示,全联要研究如何利用自有数位通路来蒐集更多数据,并强化线上线下通路的个人化行销。
近期,全联从外包厂商收回了电商网站经营权,要统一电商和App,两个自有通路的行销操作。初步规画,要针对不同会员呈现出专属个人化商品推荐,刘鸿徵表示,「未来,我们还希望提供自媒体的广告版位给供应商竞标,用全联自家会员数据来进行精准行销。」
刘鸿徵指出,零售通路商手握广告代理商没有的会员消费资料,这是全联发展广告业务的一大优势。不过他也说,由於线上零售媒体广告,是要驱动线下消费行为,如何制定一个广告主能认同的转换率测量机制,是全联正式发展广告业务前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除了呈现个人化商品推荐,全联也在研究如何投放个人化App任务,依照会员消费特性,给予他们能执行的目标,达成後再提供奖励或优惠。例如,可以对每月客单价5,000元的顾客,给予消费5,500元的任务,或是对只买奶类饮品的顾客,给予购买其他种饮料的任务。若能实现个人化任务,便能以类似游戏的形式,来对会员进行行销,同时能增加App开启诱因。
「十年後,所有商务都是电子商务。」刘鸿徵说,奠定会员数据管理基础後,他们会持续尝试各种OMO行销手法,效仿电商用数据驱动行销的模式,并将其拓展到自家强大的线下通路网络。
相关报导